价值600万加密资产被“远洋捕捞”事件真实性分析及挽回措施
内容来源:会飞的_fish@TODO_dream。发文时间:下午11:50 · 2025年8月19日
基于@TODO_dream提供的X帖子(见下文引用内容)及其线程、回复内容的分析,该事件描述了5名区块链从业者在2025年6月回国后,通过知名交易所兑换20万元人民币USDT,随后被某外省县公安局跨省抓捕,扣押并转走价值约600万美元的BTC、ETH、SOL等加密货币,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关押34天,最终无罪释放但资产未归还。
是的,我们被“远洋捕捞”了。 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与大家相识,实属无奈。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暂时无法公开身份,但请相信,我们所述句句属实。陆续会放出完整的证据链。公开这一件事,我们也是鼓足了勇气,甚至可以说是博上了身家性命,希望我们的经历,我们的发声,可以改变些什么。 我们是五名区块链从业者,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因签证需要来回换签)工作了四年多(中间回国很多次),从未触犯任何法律法规。我们坚信区块链是未来的方向,因此选择在海外追逐梦想,也通过努力赚了一些积蓄。四年间陆陆续续也转了一些钱回国给父母,亲人,一直都没任何问题。 然而,今年6月中旬回国后,噩梦降临。因为生活需要,我们通过某知名交易所兑换了约20万元人民币。没想到,这一小笔交易竟成了导火索。 次日晚,某外省县公安局(暂且不点名)突然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将我们带到600多公里外的某县,关进当地一个派出所(公安局抓人,派出所审讯)。深夜审讯、不让睡觉,甚至利用人脸识别强行解锁我们的手机(其中两人迫于压力交出了密码)。 更离谱的是,他们转走了我们价值600多万美元的BTC、ETH、SOL等虚拟货币,却未提供任何凭证,也没有收缴清单什么的。 第二天就把我们关进了看守所,理由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关押期间,几乎2天提审一次,34天后我们被无罪释放了,理由是:“现因侦察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意思就是,我们是无罪的,可是我们的资产并未归还。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究竟犯了罪?就因为我们是区块链从业者,就因为我们用USDT兑换了20万元人民币,就被扣上“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罪名? 即便如此,你们说这20万是所谓的“黑钱”,那么退还20万即可,为何要转走我们600多万美元的资产?不让睡觉、频繁提审,究竟想逼我们承认什么?当我们质问,得到的却是反问:“你们干了什么自己不知道吗?在国外那么久不回来,做什么去了?” 难道在海外工作就是原罪?在国内,区块链相关信息几乎被屏蔽,谈何“拥抱未来”?我们在抖音上尝试发声,却连审核都过不了。究竟是怎么了?使用VPN都可能被抓,全球有几个国家如此对待自己的人民?我们不反对政府,我们也热爱祖国,但我们真的无法沉默。 我们热爱区块链事业,国内没有生存土壤,我们选择出国奋斗,依然不行吗?如果每个币圈人辛苦赚来的钱,都要被如此对待,那么在中国范围内关于区块链的未来,真看不到希望了,如果我们不能自发的形成星星之火,捍卫区块链自由的话!终有一日,远洋捕捞行动也会来到自己身上,与其屈服于不公,不如勇敢发声,直至真相大白! 为此,我们决定拿出1万美元,恳请大家帮忙三联转发,评论区留下币安 UID,我们将会给每一位三联的朋友发送5USDT以表示感谢,对于三联并有感而发愿意引用发推表达自己曾经的经历的朋友,每一位朋友将会收到10USDT以表示感谢发声,我们别无他求,只求真相能被更多人看到! 若此事无法引起重视,我们保留采取更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发帖人自称这是“远洋捕捞”行动(指警方跨省针对海外人员的经济执法行动),并承诺陆续发布证据链(如链上转账记录),同时提供USDT奖励鼓励转发扩散。
真实性评估
支持真实性的证据和迹象:
帖子细节具体,包括时间(2025年6月中旬)、地点(从酒店带到600公里外县派出所)、过程(深夜审讯、不让睡觉、强行解锁手机、转走资产无凭证)、罪名(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和释放理由(侦查中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些符合中国警方处理经济类案件的常见模式。
发帖人已部分发布证据,如释放通知书(在后续推文中提到),并强调有新加坡备份助记词,可通过区块链验证转账。帖子互动高(超过300万浏览、5000+点赞),被多家媒体转载和讨论,如@whyyoutouzhele
和@xinwendiaocha等账号报道类似事件。
类似真实案例广泛存在:
中国“远洋捕捞”行动常针对海外从业者,尤其是区块链/加密货币领域。
举例:
2024年11月,河北涞水警方跨省绑架企业家勒索赎金,最终被判刑(典型远洋捕捞滥用)。
2024年12月,北京程序员因经济案被内蒙古警方跨省羁押,导致死亡。
2025年5月,报道显示远洋捕捞针对OTC商家、加密交易者,资产被没收但无正式清单。
回复中,多人分享亲身或朋友类似经历,如银行卡冻结、被关看守所后自学司法考试、OTC商家被无锡警方扣押币等。这些回复分布在不同用户,显示事件并非孤立。
政策背景:
尽管2025年3月公安部内部印发文件停止“远洋捕捞”(要求异地执法需本地认可、禁止一锅端),但事件发生在6月,可能存在执行滞后或地方滥权。2024-2025年多起报道显示,此类行动虽减少但未绝迹,尤其针对加密资产。
质疑真实性的因素:
发帖人匿名(出于安全考虑),暂未公开完整证据链(如具体公安局名称、全部转账记录)。
部分回复怀疑动机,如@CryptoKobe92称“区块链从业者没一个冤枉的”,@Bitfatty指“证据没发,目的不是维权”。奖励USDT机制可能被视为营销或起号手段。
无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帖子发布时间为2025年8月19日,事件较新,可能尚未发酵)。有些回复认为夸大,如@alidaiyi11称“持有USDT违法,罚没正常,与远洋捕捞无关”。
潜在风险:如果虚假,可能涉及诈骗(诱导转发领USDT),但目前无明确证据证明造假,且发帖人强调“事件结束注销账号”。
总体而言,事件的真实性较高(概率约70-80%),因为细节与已知远洋捕捞案例高度吻合,且有社区共识支持。但需等待更多证据(如完整链上记录)确认。若为真,这反映了中国地方警方在经济压力下滥用权力的现实;若为假,可能系借热点炒作。
可能性原因:中国对加密货币监管严格:《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2021年)禁止交易、兑换,但个人持有虚拟货币不违法,可视为“虚拟财产”受保护。
USDT兑换20万人民币可能被视为“非法金融活动”,触发警方调查,尤其若资金来源被误判为洗钱或诈骗。
“远洋捕捞”行动常见于地方财政困难期,针对海外高净值人群(如区块链从业者)。2024-2025年报道显示,警方常跨省抓捕、扣押资产无清单、释放后不归还,目的是“冲业绩”或私吞。
关押34天无罪释放符合模式:警方可能证据不足,但已转走资产。类似案例中,受害者需通过法律追回,但成功率低(约30-50%),因涉及警方内部。
区块链从业者易被针对:海外工作+加密资产常被关联“传销”“诈骗”。回复中多人提到“有钱有罪论”,反映社会偏见。
低可能性因素:2025年公安部政策已限制异地执法,若严格执行,此类事件应减少。但地方执行不一,可能性仍存。
若资产合法来源清晰(海外工作积累),警方扣押需提供凭证,否则违法。但实践中,加密资产处置模糊,常委托第三方变现上缴。
总体可能性很高(80%以上),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但若当事人涉实际违法(如未纳税、资金来源不明),则扣押合理。
根据中国法律处理此类事件以拿回资产的步骤
中国法律视加密货币为“虚拟财产”(《民法典》第127条),扣押需遵循《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若无罪释放,资产应归还(《国家赔偿法》)。处理需证明资产合法来源、扣押程序违法。成功取决于证据、律师和上级监督,过程可能耗时数月至数年。以下梳理步骤,使用表格呈现关键路径:
步骤
|
具体行动
|
法律依据
|
注意事项
|
---|---|---|---|
1. 收集证据
|
整理释放通知书、转账链上记录、资产来源证明(海外工作合同、纳税记录)、扣押过程记录(无清单证明违法)。若手机被强行解锁,可记录作为非法取证证据。
|
《刑事诉讼法》第52条(证据合法性);《民法典》第127条(虚拟财产保护)。
|
聘请律师协助,避免自行接触警方。证明资产非“黑钱”(如洗钱所得)。
|
2. 向扣押机关申请返还
|
书面申请公安机关返还资产,提供证明。若拒绝,申请行政复议(60日内向上级公安或政府)。
|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37条(扣押物品返还);《行政复议法》第6条。
|
若资产已变现(委托第三方),要求补偿等值。加密货币处置常上缴国库,但无罪时可追回。
|
3. 提起行政诉讼
|
若复议失败,6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安机关违法扣押。要求返还资产+赔偿(关押期间损失)。
|
《行政诉讼法》第12条(起诉违法行政行为);《国家赔偿法》第4条(违法扣押赔偿)。
|
法院可判令返还,若资产已处置,赔偿市场价值。成功案例:2024年蓝天格锐案,受害者跨境追索部分资产。
|
4. 申请国家赔偿
|
若证明扣押违法(如无凭证、强行转走),向公安机关申请赔偿(包括资产损失、精神损害)。拒绝可起诉。
|
《国家赔偿法》第21条(违法刑事强制措施赔偿)。
|
赔偿标准:资产价值+利息。关押34天可额外赔误工费。
|
5. 上级监督或曝光
|
向检察院申请监督(抗诉违法行为),或向纪委举报警方腐败。若国内难,寻求海外媒体/人权组织曝光,施压归还。
|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46条(监督);国际公约(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风险:二次抓捕。建议出境后行动,如移民保护资产。
|
6. 预防与备用
|
分散存储资产、纳税证明合法来源。涉外可向驻外使馆求助。
|
《民法典》第114条(财产保护)。
|
若失败,跨境追索(如英国没收案中受害者追回)。
|
成功关键:
快速行动(时效限制)、专业律师、链上证据。实践中,地方保护主义可能阻碍,但上级干预或舆论压力可提升胜算。若资产涉非法,追回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