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来说不是刀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本文作者:杨昌@okjike。发文时间:2023.12。编者注:工具用来延长人的手,脚,眼,把AI作为工具就能增强人的大脑。频繁训练加想法设法训练就能让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AI很适合在人“脑子里一团浆糊”时帮忙梳理思路,但不适合在人“脑子里一篇空白”时生成文章。
之前一直对 AI 生成文章不感兴趣,也跟风觉得“没人愿意读AI生成的文字”。
但最近才发现,并不是说 AI 生成的就不好,而是自己压根儿没找对场景。
1、场景
以前理解的场景,就是人“大脑空空”,只是突然想到某个点子,丢给AI,然后就收获一篇浑然天成的好文章。事实证明,这事儿很玄,纵使有一定成功率,也不高。
如今发现合适的场景,是人其实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还是一团乱麻,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这个时候,把那团乱麻/浆糊一股脑倒出来,放进个文档里,再找 AI 帮忙抽丝剥茧、推敲琢磨,就能出来篇不错的内容。
2、方法
第一步:框架梳理
把脑子里的东西一股脑丢进文档后,就隐约可以有个简单的框架了。
可以把简单的框架写出来,然后基于框架把文章的背景、目的、目标受众等情况简单列出来,请 AI 帮忙给出框架的优化建议。
因为基础的信息是够的,AI 一般情况下能给出不少有用的建议。如果觉得可行,那就让它直接基于建议给出优化后的版本。
第二步:填充内容
框架基本确定后,就可以把文档里乱七八糟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塞进框架中了。
无需过于关注材料间的逻辑,先塞进去,形成初稿之前的草稿。
第三步:形成初稿
然后,找一个经典的叙事结构,比如英雄之旅,请 AI 把草稿改成叙事清晰的初稿。
与此同时,也请AI保持语言的流畅,确保内容的通俗易懂,以及在表述上接近中文的表达习惯。
第四步:逐段优化
等初稿的结构基本满意后,就可以逐段优化内容了。每一段的优化,我一般会分两小步走:
第一小步提示词:
“xxx原文xxx”
这部分,我还希望更加丰富。我先把想补充的内容,用大白话写进来,请你帮忙看看怎么融合进来。
想补充的内容有:
「「「
1、草稿里相关的内容,初稿肯定没涵盖完,都原原本本写进来
2、新想到的内容,新搜到的内容,也一股脑写进来
」」」
第二小步:
等 AI 改完之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改一遍。改完后发给AI,简单告诉它我改成这样了,辛苦看一下。然后,它就会给出反馈和优化建议。反复小几次,基本能得出还算 ok 的内容。
接着,就在一个对话框里,逐段进行调整。
第五步:整体优化
等最后一段优化完之后,就可以把整篇内容发过来,让 AI 看看怎么样了。
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简单让 AI 看一下,就能获得些反馈了。
如果有明确要求,比如检查逻辑、表达、错别字之类的,写上要求让 AI 看就行。
3、写作 agent
其实不难发现,在上面的五步操作里,涉及了 4个写作的agent:
第一个:框架agent,帮忙评估和优化框架
第二个:初稿agent,基于经典叙事结构,把零散的材料有序地塞进框架里
第三个:段落agent,基于全文内容及框架,把乱七八糟的相关材料完整地融入段落里
第四个:全文agent,帮忙评估和优化全文
不过,我并不打算把这 4 个 agent 整合进一套工作流里,这样只要输入开头的信息,就自动出来最终的全文。这个事儿是可行的,但对我没有太大的帮助。
4、长期受益的创作者
因为创作者长期受益的一个主要方法,是“把持续写作当成一种自己反复推敲,深度思考的方式,提高自身决策质量,而不是惦记着如何兜售newsletter 给读者。
一旦你要惦记着别人,思考就会变形,就会潜意识里开始作茧自缚,把自己拉低到和大部分浅薄读者一样的水平,各个方面变得言不由衷,这样自己其实也没法进步。这样你的思考和文字缺乏真正的灵魂,你自己实际上很清楚,真正深度思考的读者也很清楚,但评论区的各种 spammer 和 scammer 会给你虚假和廉价的喝彩,让你欲罢不能。
而如果把写作当成一种和自己进行足够残酷的坦诚(brutally honest)的对话的方式,在推敲的过程中,肯定会持续挖掘出以前靠直觉的决策中的各种缺陷,各种完全错误或者不再适用的隐含假设,这样才能持续在第一时间从源头就开始改进,长期看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源,也就有时间和资源去捕捉真正高价值的机会。”(from 硅谷王川Twitter)
最后,在中文互联网,即刻上的高质量读者的占比,是远高于其他平台的,尤其是在 AI 应用方面。当我遇到一团乱麻的情况后,就非常喜欢跟上面四个写作 agent逐个沟通、反复推敲;然后,形成帖子分享到即刻上,坐等高手们的反馈,study in public。
以我一年多发即刻的经验来看,kimi/ChatGPT(输入)+写作agent+即刻,就是我学习 AI 最好的知识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