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时代网络生存安全策略
文章原标题:脱钩: 我的个人网络安全策略
自 2020 年以来,经常可以从国际政经新闻中看到一个词汇  Decoupling ,中文翻译过来叫「脱钩」,这里所说的脱钩主要就是
Decoupling ,中文翻译过来叫「脱钩」,这里所说的脱钩主要就是 中美脱钩,中美两个大国在经济、科技、金融、供应链等领域的逐渐升级的分离和对抗。
中美脱钩,中美两个大国在经济、科技、金融、供应链等领域的逐渐升级的分离和对抗。
一方面,是过去 20 年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互联网公民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全球互联网的法治化和监管的加强,这两个趋势的交汇,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一个普通网民,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会危言耸听贩卖焦虑,更不会鼓励大家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只是分享一下我个人在网络资讯安全方面的「脱钩」策略、方案和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 为什么要脱钩
我是一个程序员,由于职业的关系,对于资讯安全有着比较高的敏感度,时不时也会关注一些跟网络安全相关的新闻。
过去几年,也是由于工作的关系,做了不少与「合规」相关的工作,看了不少文档,对于「合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概从 2020 年底开始,随着《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各种相关法规的陆续实施和监管落地,某种程序上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合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是欧盟、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加强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对大公司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趁着着这波互联网法治完善的浪潮,我也稍微研究了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看了下这些法规中,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强制要求。
 
大家可以打开你日常使用最多的几个国内 APP,看看这些 APP 的用户协议,一般都会在APP的「隐私」栏里,在过去几年监管层的要求下,目前主流大厂的应用基本基本都强制公开了。
在了解完法律层的要求后,我愈发觉得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合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1年开始,我尝试陆续脱离了一些国内的互联网服务,比如:社交媒体、云服务、云存储、邮箱和各类账号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下来,虽然还没完全脱离,但是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心得,这里分享给大家。
二.我的脱钩策略
我的脱钩策略,总结下来就是「有限隔离」。
对于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来说,完全脱离国内互联网服务是不现实的,也无必要,但是可以尽量减少对国内互联网服务的依赖。
当然,这里的「脱钩」并不代表我对国内互联网服务和产品的否定,也不代表我对境外公司或者产品的盲目信任,我只是从理性和博弈的角度分析,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的方案。
由于国家强而有力的监管,许多外国互联网公司难以在中国境内运营,也难以获得中国用户的个人数据并开展业务。
不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而改用国外的产品服务,恰好可以避免这些数据在国内境内流通,这也是我「脱钩」的原因之一。
我依旧认为国内互联网服务和产品是非常优秀的。但是鉴于个人对于「隐私」和「安全」的偏好,我个人的网络资讯安全策略需要做一些调整。
三.账号
账号是互联网世界的身份证,这一部分是隔离,也是「数字移民」或者「第二数字身份」的关键。
手机 && 手机号码
手机是每个人都使用的设备,目前国内的大多互联网服务都是以手机为主要的入口。
国内法规要求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必须实名,目前国内通过实名制严格管控手机号码,基本上所有网站都会要求绑定手机号,手机号某种程序上就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我的建议是采用至少2套手机 + 多个手机号方案,这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隔离方案。
- A:iPhone + 境外SIM卡 + 国外互联网服务。
- B:国产手机 + 国内SIM卡 + 国内互联网服务,
iPhone 由于其封闭的 iOS 底层系统和严格的权限管控,应用的权限管理严格,基本上不会出现胡乱读取你设备上其他信息的情况,反过来 Android 由于其开放的生态,加上各大手机厂商在系统层面的定制和不太规范和透明的权限管理,所以安全性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这部分就不展开了,给大家一个最近的新闻,即使在国内安全和合规做到遥遥领先的头部品牌,也会面临这种被取证的挑战:
目前我使用的手机方案是:
| 手机 | 型号 | 运营商 | IP | 用途 | 
|---|---|---|---|---|
| iPhone | iPhone14 Pro | 澳门电信 | 澳门 | 美区 AppleID + 国外互联网服务 | 
| 安卓 | 华为 Nova 6 | 深圳联通 | 境内 | 国内常用互联网服务 | 
| iPhone | iPhone XS 港版 | eSIM 香港卡 | – | 美区 AppleID + 国外互联网服务 | 
手机号码方面,我的境内外号码也在用途上做了一些区分。
| 运营商 | 属地 | IP | 用途 | 
|---|---|---|---|
| 深圳联通 | 境内 | 广东 | 绑定国内政府、金融机构等关键服务 | 
| 深圳联通 | 境内 | 广东 | 绑定普通应用与服务、快递等 | 
| ClubSim | 香港 | 香港 | 绑定香地区服务 | 
| 中国电信澳门 | 澳门 | 澳门 | – | 
| 美国卡 | 美国 | – | 绑定其他境外地区服务 | 
我的澳门和香港卡都是通过合法流程申请的,算半实名制的卡,但毕竟还是境外卡,还是有一定的隐私保护。
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也从未使用境外卡号注册境内服务。
我之所以依旧使用一台安卓手机做完自己的主力机,注意还是为了便利。一些政务相关的应用反而在安卓上使用更加方便。
日常生活中许多国内应用和服务,领取优惠券什么的,一般都需要绑定国内手机号,干脆就用安卓手机,反正各种平台数据互相读取,用有限隐私换便利。
邮箱
将邮箱交给一个平台,某种意义也是一个风险挺大的事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没有其他选择。在邮箱服务的选择上,尽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可持续性:最好这个公司和产品能活得久一点
- 安全记录:是否有被黑客攻破、数据泄露的记录
- 数据和隐私:向任一政府或者机构提供数据的记录和底线
新闻参考: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使用境内腾讯域名邮箱+境外Gmail的组合。
目前除了 QQ 自带的数字邮箱和工作必须的企业邮箱,其他的都迁移到了境外,算是完全弃用了国内邮箱。
目前我的邮箱方案是:
| 邮箱 | 用途 | 
|---|---|
| Google Workspace | 绑定个人域名,用于日常工作、个人通讯 | 
| Gmail | 绑定国外主流互联网服务 | 
|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 绑定匿名域名,实现任意邮箱转发,用于注册境外中小产品和服务 | 
之所以使用域名邮箱,是因为即使是再大的公司,也有可能会倒闭,而域名邮箱可以随时迁移到其他服务商,不会因为某个公司倒闭而导致邮箱失效。
Google Workspace
我在 《我的云账单:2023年》中曾经介绍过我将邮箱从原来的 G Suite 迁移到了 Google Workspace,支持绑定多个域名,最多可以添加300个独立账号,每个账号都拥有独立的 Gmail ,加上终身免费,还是非常划算的。
《我的云账单:2023年》中曾经介绍过我将邮箱从原来的 G Suite 迁移到了 Google Workspace,支持绑定多个域名,最多可以添加300个独立账号,每个账号都拥有独立的 Gmail ,加上终身免费,还是非常划算的。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是一套免费的邮件转发方案,支持
CloudFlare Email Routing 是一套免费的邮件转发方案,支持Catch-all,可以将任意邮箱转发到任意邮箱。
# catch-all 支持将任意邮箱转发到指定邮箱,并隐藏你的真实邮箱地址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Cloudflare 的 Workers,支持你根据不同的域名,设置不同的转发规则,比如:
export default {
  async email(message, env, ctx) {
    // 通过 message.to 判断希望转发到哪个邮箱
    // 例如把 [email protected] 转发到 [email protected]
    let forwardAddress = message.to.includes(".1984")
      ?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await message.forward(forwardAddress);
  },
};使用Catch-all方案,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多个邮箱地址,有时候我需要注册一些不太重要的境外服务,就会使用这个方案。毕竟网络安全不分国界,境外服务也存在数据泄漏、密码爆破的风险。
#例
某网站A: [email protected] 密码: 123
某论坛B: [email protected] 密码: 456
某应用C: [email protected] 密码: 789即使这些网站中的某一个发生数据泄漏,也不会影响我的真实邮箱,也不容易撞库发现我的其他账号。
离岸金融账号
使用境外服务,尤其是涉及到金融、支付、投资、交易等服务,都需要绑定银行卡或者信用卡,这部分也是脱钩的难点。
有关这一部分,大家可以参考我过往的有关境外银行卡的文章和视频:
四.云服务
对于云服务,我采用的是迁移境外+下云的双重方案。
| 服务 | Before | After | 变化 | 
|---|---|---|---|
| 域名注册商 | Name.com | Cloudflare | 境外 | 
| DNS 解析 | DNSpod | Cloudflare | 境外 | 
| 博客 | 腾讯云广州 | Vercel | 境外 | 
| MySQL | 腾讯云 MySQL | HomeLab | 下云 | 
| MongoDB | 腾讯云广州 | MongoDB Atlas | 境外 | 
域名
目前我有不少域名,用于博客和各种其他用途。虽然我的好几个域名都按照国内法规备案了,但我还是陆续把域名注册和DNS解析的服务商都已经迁移到了境外。
目前我使用域名服务商是 Cloudflare,国际主流,域名价格也不贵,提供免费的 DNS 解析服务,支持 HTTPS,非常好用。
在这里需要提醒,针对这类具有「根用途」属性的账号权限管理,一定要注意邮箱和找回方式的隔离:不要使用国内邮箱来注册账号,也不要使用国内邮箱来找回密码。
如果你的域名注册商是国外的,但是你使用了国内或存在安全风险的DNS解析服务商,并且将国内或域名邮箱作为找回邮箱,那么你的域名可能会受到中间人攻击。
理论上,攻击者可以通过修改你DNS中的MX记录来转发找回邮件到新的落地邮件服务,从而实施攻击。
云主机
在今年初 《我的云账单:2023年》的服务器相关部分 ,我还在使用国内云服务商的主机,现在我只保留了一台香港轻量服务器,但是已经将所有数据均下云或者迁移到了其他境外云主机,这台香港轻量只用于转发一些特殊的网络请求。
《我的云账单:2023年》的服务器相关部分 ,我还在使用国内云服务商的主机,现在我只保留了一台香港轻量服务器,但是已经将所有数据均下云或者迁移到了其他境外云主机,这台香港轻量只用于转发一些特殊的网络请求。
过去我的博客和一些应用都是部署在国内云主机上,虽然我的网站已经备案,但是还是难免会接到一些「投诉」,比如要求屏蔽某一篇文章。时不时也能接到备案中心的检查电话,虽然都是正常的检查,但是也是一种麻烦。
除此之外,由于国内互联网主机也会有一些「安全检测」,如果发现你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也会被封禁,比如我之前在国内云主机上部署的一个应用,由于有一些于境外通讯的「不正常」的行为,也警告封禁了。
去年我搬新家后,我在家里已经部署了一台服务器,我已经把大多数的服务迁移到了家里的这台 HomeLab。如果外网需要访问,直接通过 DDNS 或者 Cloudflare Tunnel 暴露就可以了。
由于硬件、数据完全都在自己手上,可以说再也不用担心账号「被封」的问题了。
当然,将数据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也需要注意安全,比如防火墙、安全组、密钥管理、数据备份等等。目前我是采用了多设备+多备份的方案,重要的数据在两个NAS上做了双备份,对于MySQL、Git、Docker 持久化数据等,我都做了定时备份策略。
云存储
由于我的博客有大量的图片资源,加上后面笔记同步的需要,我也陆续将所有需要上云的数据迁移到了境外。
| 存储源 | 类型 | 实体属地 | 存储内容 | 
|---|---|---|---|
| Cloudflare R2 | 云 | R2 | 博客图片 | 
目前我唯一使用的云存储是 Cloudflare R2,这是 Cloudflare 的一个免费的云存储服务,也可以实现图片的全球分发。
五.个人数据
同样的道理,我也将所有个人相关数据都迁移到了境外或者下云。
| 存储源 | 类型 | 实体属地 | 存储内容 | 
|---|---|---|---|
| 群晖NAS | 本地 NAS | 个人 | 照片+视频+ homelab 数据备份 | 
| 绿联NAS | 本地 NAS | 中国 | 工作照片+视频+影音娱乐 | 
| iCloud | 云 | 美国 | 照片+视频+文档 | 
| OneDrive | 云 | 美国 | 照片+视频+文档+应用数据备份 | 
| 阿里云盘 | 云 | 中国 | 影音娱乐 | 
| 百度云盘 | 云 | 中国 | 影音娱乐 | 
目前我家里机柜中有两个 NAS,一个是群晖DS216,一个是 绿联DX4600。
绿联DX4600。
群晖是老牌境外品牌NAS,绿联是国内品牌NAS。群晖我只关闭了群晖本身的服务,只有指定文件夹的数据与 OneDrive 同步,同时是软路由的备份机,运行在软路由上的各种应用数据,会定期同步到群晖上。
由于绿联的服务在国内,所以我只备份了一些不太重要的照片和视频,比如一些工作照片和视频,以及一些影音娱乐。
至于阿里云盘和百度云盘,我则完全只用来下载影音娱乐,不会上传任何个人数据。手机应用也关闭了自动备份和相册权限。
照片
对于个人隐私资料,例如相册、视频、文档等,目前我采用的是本地备份 + iCloud 外区 + OneDrive的方案。
我的 iPhone 上有有超过2万张照片,开启了土耳其的 iCloud 2TB 套餐,与我的老婆共用。
我的安卓机目前用的是华为,关闭了华为云服务,但是开启了 OneDrive 的自动备份,这样可以保证我的照片在云端都有备份。但是我一般也不在安卓手机上拍摄和保存私密照片。
照片同步到云上后,会再通过群晖NAS的云同步,同步到我家里的 NAS 上,这样就实现了三重备份。
文件
其他文件,我一般都直接保存到 NAS 上,再通过穿透或 ZeroTier 或者 Tailscale 之类的方案,实现远程访问。
这样的好处就是,云上没有我的私人数据,就也不会麻烦任何云服务商的「安全内容」之类的检测。坏处就是,家庭网络相比云服务商还是差了不少,速度受到家宽上限的限制,进行大文件传输还是比较慢的。
笔记
作为一个使用  印象笔记 超过十年的用户,鉴于印象笔记这几年越来越劣化的用户体验(全客户端的广告),我现在也逐渐开始转向使用
印象笔记 超过十年的用户,鉴于印象笔记这几年越来越劣化的用户体验(全客户端的广告),我现在也逐渐开始转向使用  Obsidian 自托管的方案。
Obsidian 自托管的方案。
 
Obsidian 是基于 Markdown 的知识管理软件,MD文件我通过  remotely-save 同步到 OneDrive 上,这样就实现了多设备同步。
remotely-save 同步到 OneDrive 上,这样就实现了多设备同步。
由于笔记中也存在大量的图片和附件,我使用  Image Auto Upload Plugin 配合本地
Image Auto Upload Plugin 配合本地  PicGo 上传到自己的云存储中。
PicGo 上传到自己的云存储中。
密码与 2FA
密码和 2FA 是个人隐私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我并没有使用  1Password 之类的成熟产品,目前我使用的密码管理工具是开源的
1Password 之类的成熟产品,目前我使用的密码管理工具是开源的  Bitwarden,同样是托管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只能通过内网或者VPN访问。
Bitwarden,同样是托管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只能通过内网或者VPN访问。
我的所有账号,都开启了 2FA 或者多因素认证,我使用的2FA app 是  2FAS 和
2FAS 和  Authy。
Authy。
这里有一个技巧,在添加某个账号到 2FA app时,我会另外把二维码保存到加密的仓库上,以防手机丢失时,还能通过原始的二维码恢复。
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我个人的网络资讯安全策略。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不同,所以这些方案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比如我使用的邮件方案,虽然安全性高,但是无法直接通过境内运营商的网络访问,我也需要通过公司的专线或者澳门卡的漫游来访问。
写完这篇文章,发现尽管自己已经做了不少,但是面对诸多不可抗力,依旧感觉无奈。
Anyway,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数据。
 
                             
                         
                             
                         已到凌云仍虚心——互联网平台合规监管2021年度盘点
已到凌云仍虚心——互联网平台合规监管2021年度盘点 个人信息收集清单
个人信息收集清单 时代的眼泪!雅虎邮箱2月28日停止中国大陆服务
时代的眼泪!雅虎邮箱2月28日停止中国大陆服务 雅虎公司30亿个用户隐私泄露!涉及中国用户几千万
雅虎公司30亿个用户隐私泄露!涉及中国用户几千万 雅虎被曝监视用户电子邮件 提供给美国情报官员
雅虎被曝监视用户电子邮件 提供给美国情报官员 域名被注册商强制停止解析,域名状态 clientHold ~~怎么办?
域名被注册商强制停止解析,域名状态 clientHold ~~怎么办? ZeroTier
ZeroTier Tailscale
Tailscale